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技术与应用

说好了 IT/OT 要融合的呢?

2018/11/20 9:50:07 标签:中国传动网

说到 IT/OT 的融合,这应该早就不是什么新鲜概念了。其大致意思就是通过打通制造执行系统与运营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链路,并将二者整合在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上,从而帮助企业提升在生产管理、运营决策与制造执行...等各方面的综合效益。
 
PicSource:SAP
 
IT 与 OT 融合一直被认为是制造系统信息化升级的一个重要趋势,甚至有人就此预言,传统工业领域的信息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如:MES、HMI...)都将会因此而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这种“颠覆式”的场景貌似并没有出现。
 
PicSource:ge.com
 
各类大大小小的云平台和所谓的物联网方案层出不穷,但多数依然是雷声大雨点小,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产品出来;传统的工业软件和自动化解决方案看似低调,继续按部就班的迭代着新的版本,却始终稳坐业界主力位置。
 
说好了 IT 和 OT 要融合,这会儿究竟在哪呢?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咱们还是有必要先来看一下当前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PicSource:Siemens Industry Inc.
 
现今的制造业,不少厂家都号称能够为企业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然而如果有机会深入接洽,我们就会发现,它们的业务大都还停留在“产线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化升级”这个层面。其逻辑大致就是,因为需要进行信息化升级,所以需要使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方案),却很少考虑到用户在落实信息化的进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与瓶颈,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和挑战。
 
PicSource:Schneider Electric
 
事实上,对于大部分制造企业来说,有关制造信息化的意义和价值,制造流程中产生的数据将会怎样积极的影响着企业在生产、运维、工程...等各方面的决策效力,早已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了。在实际的信息化进程中,他们真正关心并希望搞清楚的,其实是“我现在为什么要在此处使用这种信息化技术?”、“具体需要做些什么、怎么做?”、“难度如何、成本几何?”...等等这样的问题。
 
PicSource:Linkedin
 
企业有这样的想法,其背后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落实信息化基本上意味着要引入 IT 技术,而大部分制造企业在这方面其实都还是门外汉。在试图通过信息技术提升效益的同时,这种跨界的投入也极有可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PicSource:ycmcnc.com/solutions
 
想象一下制造系统落实信息化的整个过程:
在设备与人员之间构建和优化网络连接,例如:安装网关、敷设线路、配置参数 ... 等等;
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的安装与部署,如:云端服务器与数据库软件的安装与配置...
系统在设备端读取、网络通讯与传输、数据库存储与管理、屏幕终端的展示、乃至云端或边缘侧的计算分析...等各个层面应用数据流的分配管理;
...
 
如此 IT 化的“专业操作”, 对于大多数以 OT 技术见长的制造企业来说,通常都是颇具挑战的。
 
PicSource:Wonderware
 
纵观市场上的各类工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目前制造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升级的过程中,大概会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使用基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其好处是使用了面向 OT 技术的应用界面,将复杂的 IT 技术封装在了图形化、模块化的参数配置和组态窗口中,极大的降低了对系统集成商和企业运维、工程团队的技术要求,这让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专业 IT 人员的投入。
 
PicSource:Wonderware
 
但这种方案在系统配置上往往会做得比较繁重,企业不仅要为其软硬件产品投入高额的采购成本,还必须为应用开发与调试付出很长的时间周期。因此,一般能够使用这种基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往往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产线项目。
 
PicSource:Rockwell Automation | FactoryTalk
 
此外,这些信息化解决方案,大部分都是基于特定的行业应用而开发出来的,有的系统甚至还是由自动化厂商主导的,它们在横向与纵向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上往往做得都比较保守,相互不支持竞品设备、不开放数据接口、使用专属协议...等排他现象十分常见。因此,那些(想要)使用多种自动化系统的企业,对此类信息化方案其实并不买账。
 
PicSource:intel
 
于是,很多企业便开始把视角转向另一种看上去更为经济、开放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基于传统 IT 产品的系统架构进行部署与实施。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比较灵活,能够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较为准确的客制化量身定做,初期投资成本相对容易控制。
 
PicSource:Forbes
 
但从长期发展看,这样一套从底层架构到上层建筑的定制化开发项目,对于一般的制造实体企业来说,风险貌似还是比较大的。同时,其对系统集成商和企业运维、工程团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例如:在早期进行 IT 架构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到系统未来功能与接口的扩展与迭代、企业团队需要同时具备较强的 OT 与 IT 技术功底...等等。
 
PicSource:Advantech | iFactory
 
因此,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在落实制造系统信息化的过程中,总是希望以较小的投入更快的看到那些想要的数据信息。而要在当下的市场中找到一套能够为自身所适用、且具备足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并兼顾投资的经济性与长期可持续性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貌似并不那么容易。IT 化方案具备开放性、灵活性,但对于 OT 企业技术门槛就显得过高;OT 化方案具备了面向应用场景的易用性,但其较高的成本和封闭的系统却也常常为很多用户所诟病。
 
在我看来,这其实就是当下 IT 与 OT 融合的瓶颈所在。
 
PicSource:LNS Research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一个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状况,早在工业软件诞生的第一天就已经出现了,我觉得这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PLC 问世的时候。由于传统 IT 与 OT 在应用环境上的巨大差异,制造企业总是要在技术实施的过程中不断面临  IT 与 OT 之间门派的选择。同时,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两类技术一直都没(或很少)触及到各自发展的边界,某些领域甚至连信息化需求还未被激活,IT 与 OT 二者之间的各种壁垒并没有给制造系统的信息化发展进程造成太大阻碍。
 
PicSource:Advantech | iFactory
 
而随着这几年制造企业在其生产管理各个维度、各个层面建立连接与信息交互的需求的迅速增加,他们需要在同一时间并行开发与维护的 IT 系统与 OT 系统的体量和数量都开始变得日渐庞大。
 
现在,我们再也无法回避上面提到的这些 IT 与 OT 融合的现实问题了...
 

供稿:智造商

本文链接:http://www.cmcia.cn/content.aspx?url=rew&id=968

相关新闻

成员中心

《伺服与运动控制》

《伺服与运动控制》

创刊于2005年,秉承面向市场、面向科技、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集实用性、信息性、...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是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传动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高端产经...

《直驱与传动》

《直驱与传动》

聚焦直驱产业,整合资源,为直驱企业与用户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