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汽车信息安全的新兴挑战与应对

2025/4/17 14:12:14 标签:中国传动网

一、智能化催生的网络安全新生态

  (一)从机械到数字的架构革命

  现代汽车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 “数字革命”。传统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数量不过寥寥几个,而高端智能车型的 ECU 已超过 100 个,软件源代码行数从 2000 年代的不足 2000 行,猛增至如今的近 1000 万行 —— 这一规模已接近主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这些 ECU 覆盖了动力控制、底盘管理、车载娱乐、自动驾驶等核心功能,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分布式计算网络。

  与此同时,汽车的 “连接性” 正在突破物理边界:智能手机通过蓝牙 / Wi-Fi 与车载系统无缝对接,使汽车随时接入互联网;自动收费系统(ETC)、智能车钥匙系统依赖无线通信完成身份认证;纯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不仅是能源入口,更成为车载网络与外部充电桩、电网交互的数字通道。这种 “万物互联” 的架构在创造远程控制、OTA 升级、智能导航等便捷功能的同时,也为攻击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入侵路径。

  (二)风险敞口的指数级扩张

  车载系统的开放性与复杂性,正在打破传统汽车 “封闭安全” 的神话。以车载娱乐系统为例,其普遍采用的 Android 或 Linux 操作系统,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却继承了通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 ——2023 年某安全机构报告显示,主流车载娱乐系统平均存在 17 个高危漏洞。更严峻的是,车内网络协议的 “通用化” 趋势正在消解传统防御优势:早期汽车使用的 CAN、LIN 等专用协议,因封闭性和低带宽形成了天然隔离,但随着以太网、车载 Wi-Fi 等高速网络的普及,车内网络与外部通信的边界日益模糊,攻击者可通过娱乐系统、OBD 接口甚至胎压监测传感器,渗透至动力控制等关键系统。

  二、现实威胁:从隐私窃取到功能操控的多维攻击

  (一)频发的安全事件敲响警钟

  2015 年,白帽黑客 Charlie Miller 和 Chris Valasek 的 “吉普车攻击” 事件堪称行业转折点。他们通过劫持车载 Uconnect 娱乐系统,远程接管了车辆的转向、刹车和发动机控制,迫使克莱斯勒召回 140 万辆汽车。这一事件首次证明:汽车不再是物理世界的孤岛,而是可被数字攻击瘫痪的 “移动靶标”。

  近年来,攻击手段呈现专业化、产业化趋势。2021 年,某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用户数据被黑客批量窃取,包括车辆位置、充电记录、车主联系方式等敏感信息,最终以比特币形式勒索赎金;2023 年,欧洲某车企的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被注入虚假传感器数据,导致系统误判路况并触发紧急制动,险些引发连环车祸。这些案例揭示:汽车信息安全威胁已从 “技术演示” 升级为真实的商业犯罪与公共安全风险。

  (二)攻击链的立体化渗透路径

  攻击者的入侵策略正从 “单点突破” 转向 “链式渗透”。典型攻击流程包括:

  外围突破:通过钓鱼 Wi-Fi、恶意 APP 感染车载娱乐系统或手机端控制软件,获取初步权限;

  横向移动:利用车内网络协议漏洞(如未加密的 CAN 总线),从娱乐系统渗透至动力、底盘等关键 ECU;

  功能操控:篡改传感器数据(如伪造刹车信号)、劫持控制指令(如强制转向),或通过锁死系统实施敲诈;

  数据窃取:盗取用户隐私(行车轨迹、生物特征)、企业数据(自动驾驶算法、研发文档),甚至通过车联网攻击电网、交通基础设施等外部系统。

  三、深层成因:技术、架构与生态的系统性短板

  (一)软件定义汽车带来的漏洞宿命

  随着 “软件定义汽车”(SDV)理念的普及,汽车软件占比从 2010 年的 15% 飙升至 2025 年的 40% 以上。代码量的爆炸式增长必然伴随漏洞数量的同步上升 —— 微软安全报告指出,每千行代码的漏洞率约为 1-5 个,按千万行代码计算,单车潜在漏洞可达数万级。更棘手的是,汽车软件更新机制普遍滞后于消费电子:传统车企的软件版本迭代周期长达 1-2 年,而黑客利用 “零日漏洞” 的攻击周期已缩短至数周。

  (二)架构设计的安全基因缺失

  早期汽车电子架构遵循 “功能孤岛” 设计,各 ECU 独立运行,安全问题被简化为物理隔离。但智能汽车为追求功能集成,采用了集中式域控制器架构(如特斯拉的中央计算平台),虽然提升了算力效率,却导致 “风险集中化”—— 一旦中央控制器被攻陷,全车功能可能瘫痪。此外,车载系统对通用技术的依赖形成了 “安全洼地”:使用未经验证的开源组件(某调研显示 70% 的车载软件包含开源代码)、沿用不安全的通信协议(如未加密的 HTTP)、缺乏硬件级安全防护(如可信执行环境 TEE 缺失),均成为攻击者的突破口。

  (三)供应链与生态系统的安全盲区

  汽车产业链的复杂性加剧了安全风险。一级供应商(如博世、大陆)负责开发独立 ECU,车企负责系统集成,但安全责任的划分存在模糊地带 —— 某传感器供应商的固件漏洞可能潜伏多年,直到被攻击者利用。更严峻的是,车联网生态涉及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地图供应商等多方参与者,数据在传输、存储、处理环节的安全边界难以界定。2022 年某车企云平台泄露事件显示,用户数据在跨平台流转时因权限管理不当,导致 20 万条驾驶数据被非法获取。

  四、芯片与系统安全:从底层架构到设计哲学的挑战

  (一)半导体设计的安全悖论

  在芯片层面,汽车行业面临 “性能 - 安全” 的两难抉择。传统半导体设计的核心指标是功耗、面积和算力,安全功能(如硬件加密、漏洞检测)常被视为 “附加成本”。马里兰大学研究员 Warren Savage 指出:“安全并非设计师的关键 KPI,他们更关注如何向客户证明芯片的算力优势,而非抵御攻击的能力。” 这种思维导致安全措施普遍滞后:超过 60% 的汽车芯片在流片后才发现安全漏洞,不得不通过软件补丁弥补,而硬件级漏洞(如熔断 Meltdown 攻击)根本无法修复。

  (二)系统级安全的 “孤岛化” 困境

  即使单个芯片具备安全功能,系统级集成仍可能形成漏洞。例如,多个 ECU 之间的通信若未加密,攻击者可通过低安全等级的模块(如胎压传感器)渗透至高安全等级的动力系统。此外,汽车软件的分层架构(应用层、中间件、底层驱动)存在接口安全隐患:某自动驾驶芯片的硬件安全模块(HSM)虽能保护算力核心,但未对传感器输入数据进行完整性校验,导致攻击者通过伪造传感器信号欺骗系统。

  (三)工具链与方法论的滞后性

  当前汽车芯片设计缺乏成熟的安全工具支持。主流 EDA 工具对安全漏洞的检测能力有限,仅能识别约 30% 的潜在风险;而针对侧信道攻击、故障注入等高级威胁的防护,依赖人工设计和经验试错。西门子 EDA 专家 Lee Harrison 对比了可测试性设计(DFT)的发展历程:“20 年前,DFT 也被视为成本负担,但如今已成为芯片设计的标配。安全功能若想实现类似普及,需要从架构设计阶段就嵌入工具链,而非事后补救。”

  Savage表示:“如今的安全工具非常小众,市面上没有太多这样的工具。Ansys 有一些工具,Riscure 最近被 Keysight 收购,它真正专注于侧信道和故障注入类型的攻击。”

  “EDA 方面有机会实现某种类型的 EDA linting 功能,并且有几家专注于此的大学衍生公司/小公司,包括Caspia Technologies和Silicon Assurance ,它们是佛罗里达大学Mark Tehranipoor团队的衍生公司。”

  五、汽车行业:在危机中构建安全标杆

  (一)法规驱动下的标准体系成型

  面对严峻形势,全球正加速构建汽车信息安全法规框架。欧盟的 UN R152 标准要求车企实施 “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从设计阶段的威胁建模到退役阶段的数据销毁;美国 NHTSA 发布《自动驾驶汽车安全评估框架》,明确要求车企披露网络安全设计细节;我国于 2024 年实施的 GB 44495《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首次将数据加密、入侵检测、软件更新等纳入强制性标准。这些法规不仅提升了行业门槛,更推动安全从 “可选配置” 变为 “必备刚需”。

  (二)技术创新催生安全解决方案

  车企与芯片厂商正在探索多层次防护体系:

  硬件级安全:英飞凌 AURIX系列微控制器集成硬件安全模块(HSM),支持密钥生成、安全启动、内存加密,从底层阻断攻击。例如,AURIX TC39x 芯片内置 EVITA full HSM,可抵御高级别攻击,并通过硬件加速实现 AES、SHA、RSA 等加密算法,显著提升安全处理效率。

  协议安全:以太网 AVB(音频视频桥接)、CAN FD(灵活数据速率)等新一代车内协议引入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将通信安全从 “尽力而为” 升级为 “强制防护”。英飞凌的 OPTIGA TPM 安全控制器与 AURIX结合,可提供硬件级信任根(RoT),确保通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软件安全:特斯拉、小鹏等企业建立了 “纵深防御” 架构,通过车载防火墙隔离关键系统、入侵检测系统(IDS)实时监控异常流量、区块链技术确保 OTA 更新的完整性,支持从基础信任根到硬件隔离飞地的多层次防护,满足不同安全等级需求。

  数据安全:宝马、大众采用联邦学习技术,在不泄露用户数据的前提下训练自动驾驶模型;某新势力车企通过隐私计算实现 “数据可用不可见”,平衡数据利用与用户隐私。

  (三)产业协同重塑安全生态

  汽车行业正从 “孤岛式安全” 转向 “生态协同”。主机厂建立了漏洞披露平台(如通用汽车的 “白帽计划”),鼓励安全研究人员提交漏洞;芯片厂商与软件供应商联合开发 “安全 - by-design” 解决方案,例如 Rambus 的 SESIP 规范定义了芯片级抗篡改标准,Synopsys 的代码扫描工具嵌入至开发流程,从源头减少漏洞。

  英飞凌加密与产品安全高级总监 Erik Wood 指出,全球法规推动下客户安全意识提升,英飞凌通过第三方实验室认证证明合规能力,并为产品提供详细应用说明,指导客户复制已认证的安全配置,以此增强合作伙伴信心。他强调,随着 Meta、亚马逊等企业的机器学习模型开发成本高达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安全已从内部资产保护延伸至供应链制造 ——OEM 厂商依赖英飞凌的加密技术,在合同制造环节对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加密编程,避免未授权访问。

  六、未来展望: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

  (一)零信任架构的落地实践

  “零信任” 理念正在重塑汽车安全设计:默认所有设备和数据不可信,通过持续认证(如动态密钥交换)、最小权限分配(如 ECU 功能隔离)、实时风险评估(如行为模式分析),构建 “永不信任,始终验证” 的防护体系。某德系车企试点的零信任架构显示,其车载系统抵御未知攻击的能力提升了 40%。

  (二)AI 驱动的主动防御

  机器学习正在从 “攻击工具” 转化为 “防御武器”。通过分析正常驾驶场景下的传感器数据、网络流量和控制指令,建立行为基线模型,当检测到异常模式(如方向盘转角与车速不匹配)时,自动触发隔离机制并报警。某国产车企的 AI 入侵检测系统已实现对 98% 的已知攻击和 60% 的未知攻击的实时识别。

  (三)安全文化的全链条渗透

  汽车信息安全不再是技术部门的 “单打独斗”,而是涉及产品规划、供应链管理、用户教育的系统工程。车企开始在需求文档中明确安全指标(如 “抵御 ISO/SAE 21434 定义的 Level 3 级攻击”),在供应商合同中嵌入安全责任条款,甚至将安全性能纳入车型营销卖点。用户端,通过 APP 实时监控车辆网络状态、定期推送安全提示,正在培养 “数字防御” 的用户习惯。

  结语:在连接与安全间寻找平衡

  汽车信息安全的终极挑战,在于如何在 “最大化连接价值” 与 “最小化安全风险” 之间找到动态平衡。当汽车成为继手机、PC 之后的第三大智能终端,其安全边界已超越单一设备,延伸至整个交通生态、能源网络乃至社会基础设施。这要求我们跳出传统信息安全的思维定式,从技术创新、法规完善、生态协同、文化培育四个维度构建立体防御体系。

  正如电影场景所警示的,对汽车信息安全的忽视,可能引发的不仅是个体风险,更是系统性危机。唯有将安全基因注入汽车产业的每一个环节 —— 从芯片设计到整车制造,从软件开发到用户使用 —— 才能让智能汽车真正成为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出行伙伴。在这场 “数字与物理” 的攻防战中,没有旁观者,只有共建者。



供稿:电子工程世界

本文链接:http://www.cmcia.cn/content.aspx?url=rew&id=6240

成员中心

《伺服与运动控制》

《伺服与运动控制》

创刊于2005年,秉承面向市场、面向科技、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集实用性、信息性、...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是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传动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高端产经...

《直驱与传动》

《直驱与传动》

聚焦直驱产业,整合资源,为直驱企业与用户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