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联盟新闻  >  成员动态

涅槃重生,智造共赢,中国运控20年匠心独运

2021/1/4 14:54:43 标签:中国传动网

高峰对话.jpg

12月17日,“2021中国运动控制/直驱产业高峰论坛”在深圳坪山隆重召开,五百多位业内人士汇聚一堂,共谋行业发展大计。在主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七位业内大咖围绕运控市场环境需求、产品技术发展、人才培养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此文根据圆桌对话环节整理。

对话嘉宾: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院长 杨明教授

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力强

贝加莱大中华区总裁 肖维荣

高创传动全球总经理 王霄

美的集团首席专家 谷晓春

中国运动控制产业联盟理事长 苏崇德

CODESYS软件(中国)大中华区总裁 马立新


主持人:

王雪婧、郑宇铭

郑宇铭:今天圆桌论坛的嘉宾们都代表着不同门派:产品、技术、企业家、品牌、学界、外资、中资、产学研、创新等等,他们有着共同的使命及远景,为推动中国智能制造和自动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添砖加瓦。

王雪婧:在座的都是自动化行业的圈内人士,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使命,是因为大家都看到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看到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拥有的广阔发展前景。

郑宇铭:谈到发展前景这个话题,首先要从市场环境需求、产品技术发展、 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发,看看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潜力在哪里?

01 关于市场环境

王雪婧:首先有请贝加莱自动化的大中华区总裁肖总,从市场环境的角度,来谈谈运动控制和自动化行业发展的潜力。

肖维荣:我们现在的自动化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挑战,这个挑战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发现,自动化硬件慢慢走向消费品,受到了来自消费品的成本和价格的严重挑战。苏美萍董事长讲到,欧美企业正在被迫加速本地化的流程,这确实也是真的。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自动化潜力肯定是不断上升的,人在制造业的流程里,将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如何去提高竞争力。这个竞争力是非常大的范畴,光有技术是不行的,你得有把技术变成产品竞争力的能力,这才是竞争力。实际上,我们面临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于自动化企业来说,我们怎么尽量离价格战更远?每次和客户交谈业务的时候,大家问的就是价格,一套多少钱。只要摆脱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迎接挑战,我们能够帮助制造业的客户。就像消费端一样让大家感觉到,每个环节都物有所值,因为你有技术含量,这就是最主要的。

贝加莱大中华区总裁 肖维荣.jpg

贝加莱大中华区总裁 肖维荣


郑宇铭:感谢肖总从市场环境的角度谈了一下发展潜力和趋势。换一个角度,我想问一下苏崇德老前辈,您在行业里有这么多年的沉淀,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您怎么看自动化和运动控制的潜力和发展方向?

苏崇德:中国市场很大,前景很好。有很多新技术在国外没能普及起来,反而来中国后,有了市场需求。很多人跟风进入中国市场,市场需求大了,量起来了价格也就下来了,市场供需关系改变了。我想强调一下,我自己也有一些困惑,就是搞自动控制的人工费,现在是越来越贵,在座有不少企业家,要想搞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很多新的东西进来以后,总要有人投入进去,人力的投入对企业来讲就是不小的开销,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我现在也感觉到很困惑,谢谢!

02 关于人才培养

王雪婧:刚刚谈到了市场的需求,在今天主论坛上,肖博士也分享了关于人才的发展,梁总您是否有不同见解呢?

梁力强:我在人才需求方面有切身的体会。智能制造的时代,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对自动化厂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的人才队伍中,大部分人是学自动化的,很少有员工是复合型人才,从大学招进来可能是学计算机、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只能靠企业自己做,在公司内部是把他们往产品专家和应用专家方面发展。另外我们也接触到很多OEM厂家和客户,这些企业体量比较大,他们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他们也希望我们推荐自动化人才。我们有时候也感到尴尬,我们连自己都找不到合适的人。人才问题是一个比较实际的挑战,我们把他的人员进行培训,我们给无锡某客户培训了很多人员。同时我们也在开展校企合作,和北航、华中科技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通过这个途径培养更多优秀的大学生。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原来这些大学的教材已经有15年的历史了。倍福正在和几所大学的专家搞一个新的PLC教材。初稿已经出来了,我估计不久后将会试用。

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力强.jpg

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梁力强

03 关于先进制造业的差距

郑宇铭:感谢梁总和前面几位嘉宾的分享。我们谈发展前景和方向,那作为发展中的国内制造业和先进的制造业之间的关系,这个话题是避不开的。我的理解是,我们是不是和先进制造有不小的差距?

王雪婧:我们有请来自美的的两位嘉宾来分享一下,是否存在这样的差距,以及差距在哪里?

谷晓春:美的在近几年智能制造转型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我们知道,制造行业发展越来越困难,因为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五年前,整个美的集团有20万工人,现在整个集团是10万工人。虽然人员有减少,但是美的的营业额一直在增长,人工效率提升非常大,主要得益于制造技术、工艺的改进,以及精益制造、自动化应用等;美的制造对标不能低,要对标国际先进的工厂,我们怎么去实现呢?公司不能盲目砸钱,以前吃了很多亏,砸了钱效益并不是很好,怎么把自动化应用和产品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门槛。在这个过程中,公司一方面要经营,产品要多样化,另外一方面要做自动化,产品需要模块化、标准化,型号越少越好,这是一个矛盾,对自动化技术未来的发展形成很大的挑战。

在美的内部推自动化,有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人才,先不说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开发,有时候要解决问题,可能用很多的自动化方案可以解决,但是你用什么技术能解决问题?而且成本要比较低。现在在很多的制造企业,在投自动化方面很谨慎保守,很大原因就是在这里。如果投了钱进去,过几年产品一变不能用了,损失就太大了。美的集团投入的机器人怎么去运维升级保养,对我们都是挑战。我们有KUKA这个平台,它的自动化培训教程对我们有所帮助,但是按照目前的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未来,我们要向其他先进的公司多学习,向老师多请教,希望对美的的自动化技术推进有所帮助。

美的集团首席专家 谷晓春.jpg

美的集团首席专家 谷晓春

王霄:如谷总所说,美的在这方面投入相对来说不小,尤其是在人才培养和软件开发,后台、前台的流程是非常强的,在硬件方面相对保守一些。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提供的空间是非常大的,像美的这样的企业,非常有信心做这个事情。对整个工业界来说,其实市场空间非常大的,最主要的就是能否切实解决企业的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你是否懂工艺,你这个东西能不能拿去就用?而且它是否有一定的柔性,将来在整个过程里能够保值?有没有足够的人能维护这套设备?如果这几个痛点解决了,我相信这个空间非常大。这个问题其实不好解决,因为它需要我们这些人做非常细致的扎实的工作,才能了解这个东西。

刚才肖总也说了同样的问题,你怎么能够让复合型人才作为领军人物,每个企业如果想做自动化,不会盲目上一条线,必须有这样的人做后盾才敢做这样的事情,能不能把这个事情做起来,给企业带来真实的价值。带来真实价值的时候,一算账就会算,这个东西做了以后能带来的回报是什么。硬件的钱是很容易算出来的,但是软件的钱是不容易的。对工艺的了解,以及对解决方案的了解是无价的,这个价值是非常高的。

高创传动全球总经理 王霄.jpg

高创传动全球总经理 王霄

郑宇铭:感谢王总!美的两位老总代表的是民族品牌,他们谈了国内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关系,以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我想问一下外资的技术,代表先进制造技术的CODESYS的马总,你们怎么看中国的制造业和国际先进制造业差距的状况?

马立新:先进制造业之所以先进,一定是体现在几方面有先进性,一个是技术的先进性,一个是方案的先进性,一个是产业生态和管理模式的先进性。两位美的集团的高管都谈到了,现在遇到了危机和挑战,一个是价格战,一个是人才。这些背后隐藏的挑战,不管是在技术、方案、产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没有体现出差异化。没有差异化,你再好的技术,再好的方案,作为企业感觉不到实现了提质和增效。我花钱去买你的方案、技术,我花钱去培养人才,或者我花钱引进人才,最后企业的效率没有提升,企业的效益也没有提升,就感觉到支出和获得没有对等,价格和价值不对等。我个人认为一切决定于人,人是摆在我们面前很大的挑战。现在不管是职业院校还是大学,都面临工科教育理科化。我们的工程教育、实验教学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的人才差距太大了。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就是,我们传递给学生的工程思维,他应该用什么样的技术、工作、职业精神给团队、企业创造价值。所以我简单地总结一下,先进制造业不仅体现在技术先进、方案先进,还应该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支撑先进制造业提供最重要的人才。


CODESYS软件(中国)大中华区总裁 马立新.jpg

CODESYS软件(中国)大中华区总裁 马立新


04 关于弯道超车问题

郑宇铭:我觉得各位嘉宾都属于行动派,我们问的是差距在哪,大家直接抛出解决方案了,以及大家正在做的事情。我立刻想到一个事情,不谈差距,我们谈怎么超越发展,大家又不约而同谈到了人才发展教育问题。杨教授正好坐在我旁边,我想问一下杨教授,我们一直在谈弯道超车,要超越。从你们的角度来看,现在是不是弯道超车的最好机会?尤其是从人的角度,所有事情最后都是由人来办的。

杨明:大学最重要的任务已经从科学研究转到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培养方案的设定,我们所有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人的培养。我们希望多学科交叉培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阶段,我们希望和材料学院做到工艺封装,到控制学科、机器人学科,我们也希望学生走出校园能符合各位老板的需求,希望走一个跨界的换道超车。我们也希望运控企业提高对自动化人才的待遇,把航天学院的学生吸引到自动化领域里来。谢谢!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院长 杨明教授.jpg

哈尔滨工业大学副院长 杨明教授


王雪婧:我们经常会说PK掉老二的不一定是老大,很有可能是跨界的,肖总,您是自动化学界的领袖,技术上也是全球自动化区域领先品牌中国代表人物之一,您怎么看待弯道超车呢?

肖维荣:我讲一个小例子。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我想打电话,5马克一分钟就打完了,打一次电话很花钱,80年代末国内电话很少,我就在想,我们中国要是有像德国这么方便的电话亭就好了。可是回国以后,没过几年手机来了,中国不需要电话亭了。这个小故事有点像弯道超车。说句实话,我不太喜欢弯道超车这个词。我们在汽车行业想弯道超车,我们在电动汽车行业也想弯道超车。汽车制造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系统,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德国二战是被英美联军炸得一塌糊涂,但是战后为什么德国的工业发展这么快?因为它有基础在这里,它的教育体系在这里,它的文化在这里,所以这非常重要,为什么哈工大培养的学生,别人觉得是脚踏实地的?因为这个传统文化不是一日能决定的,我觉得我们中国人非常聪明,我们中国人现在不发明什么事情,我们去改变什么事情,别人发明一个新东西是白色的,我们改成蓝色黑色红色的。我们真的要从学校开始,从大学开始,积累一种非常踏实的学风,让学生将来成为工匠级的人物,能够把活干得很漂亮。比如说软件,什么叫漂亮?这个软件很有生命力,怎么改都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去适应的工况。包括我们在座的伺服同行,我们如何通过一个长期的战略,让我们的企业具备更加长久的竞争力。其实,我们要学会和这个生态圈共赢,增长自己。我认为没有弯道,你要超车的话是需要有底气——基础文化的,所以要长期努力。

05 关于“卡脖子”问题

郑宇铭:感谢肖总,他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谈了弯道超车。我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最近有一个意见领袖写了一篇关于“卡脖子”的文章,我自己说一下我的理解。和肖总刚刚讲的话题有一脉相承的地方,表面上是弯道超车,其实内在反映的不是你和别人的关系,而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卡脖子”的文章也是一样的,“卡脖子”本身讲的是被别人卡,但从内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够强大所以会被卡。这个文章谈的是我们怎么突破这个瓶颈,而不是去谈我们和别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也是这篇文章会受到大家关注的原因。

王雪婧: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卡脖子”的问题很被大家关注,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梁总,您怎么看?

梁力强:在大学毕业后,我到电子工业部工作,电子工业部承担了电子工业的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我们电子工业部有很多的研究所,包括天津46所、南京14所,这是国家队。我曾经帮助过这些企业、研究所引进了大量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包括测量仪、光刻机。可是现在,我们半导体这一块落后了,这是什么原因呢?我看了国家发改委主任写的一篇文章,他说这个事情发改委没有规划好,电子工业部没有人好好地抓基础研究。其实我们的力量很强,不过后来可能是思想在作怪,“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当时引进的设备没有用上,我感觉非常遗憾。现在听说华为在做基础研究这方面的工作。研究所应该重新再出发,重新研究这些东西,我们国家才有希望。这是我根据工作经历得到的体会。

王雪婧:非常感谢!我请问一下杨明教授,您怎么看"卡脖子"的问题?

杨明:所谓的“卡脖子”问题,主要还是体现在航空航天等高精尖技术上。哈工大的主力是航空航天,也是亮点。伺服领域已经充分市场化,所以我在哈工大里是小众群体。充分市场化的伺服水平,有一点像国家的乒乓球队的水平,我们可以笑傲全球。但在关键技术上,我们做的有一点像中国足球队,过程非常漫长。我们学校需要革命性创新。中国只是改变世界让你多了选择,但不会发明东西,这我是长期的痛点所在。现在学校越来越鼓励,包括国家越来越鼓励真正的原始创新,从自然基金的高度来说鼓励0到1的创新。现在做项目不允许失败,只要拿来一个项目,100%要完成,不能完成进入黑名单,一辈子的学术生涯就结束了,这是很可怕的。所以说不敢创新也是在这里,反过来说,我们这个行业,不存在太“卡脖子”的问题,到芯片级还是有一点“卡脖子”,我们可以收购KUKA,世界上最先进的产品都可以买到。而其他的航天学院,我们的确是被卡得很厉害,我也想说,我们这个行业不一样,面临的问题也不太一样。

06 关于国内自动化的优势

王雪婧:非常感谢!前面的话题都是短板、差距,超越别人,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就没有一点优势吗?哪位可以分享一下在自动化制造业,尤其是运动控制领域里面,我们在往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有没有什么优势?哪位优势可以分享一下?

王霄:优势非常明显,首先是中国的市场是最大的,这个有市场支撑的创新才有意义。以色列企业特点就是没有市场,尽管以色列有很多很聪明的工程师,以色列和中国的配合就是最完美的。很多人可以想出好东西来,我们拿到中国市场来用,这就是很好的模式,现在美的在走这条道路。我们这些人最大的优势就是贴近市场,我们是真正能够贴近市场。这里面的创新机会非常多,而且一旦抓好了方向,发展会很快。我觉得还有一个要说的事情,我们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要过度追求规模或者追求水平,因为我们的模仿能力很强,但创新能力不够。这些东西如果真的能学到手,体会到精髓所在,能够把自动化整体水平慢慢提升,同时依托这个大市场,我们的整体水平能够一步步往前走。因为发达工业国家不是一天做出来的,都是经过几十甚至上百年的积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我们大家要有这种心态,能够真正脚踏实地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一味追求规模这没有意义,因为市场足够大,我相信每个企业家都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这样就可以了。

王雪婧:感谢王总的分享!下面有请苏理事长谈一下您的观点。

苏崇德:举一个例子,我曾经领着松下两个技术人员到杨明老师的实验室去看了一下,出来以后,他们大为惊叹。但是批量生产是个问题,如果批量生产了,才是真能赶上老外的水平。我在各种会议上讲,我们这些搞批量生产的,我们搞伺服或者电机,一定会经过一个不良产品拉回去再认真重视以后,才会对批量生产有一个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信心在那个平台上竞争。

中国运动控制产业联盟理事长 苏崇德.jpg

中国运动控制产业联盟理事长 苏崇德

07 关于未来展望

王雪婧:因为时间的关系,最后请每一位嘉宾用一句话来展望一下未来几年,乃至于几十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杨明:哈工大将来能做好学术前沿和产业之间的桥梁,把它们真正贯通起来。

梁力强:现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制造业的趋势,自动化行业责无旁贷,数字化技术就是自动化。首先把自动化搞好,这是我们的责任。

肖维荣:“卡脖子”会让外资企业代表有一些不安,但是我认为世界大同,全球化是一个绝对的趋势,最近几年出现的去全球化的趋势是逆潮流的,不可能是大趋势。所以我从来没有把自己作为一个外资企业的代表,我觉得我的根在中国,我就是中国人、中国的企业,所以我们的口号是志同道合,共存共赢。

王霄:我们把高创的运动控制技术和美的大规模制造的能力结合起来,能够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并且在成本上达到极致,这样可以为中国的自动化行业做一些贡献。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合作,各位合作伙伴可以一起参与探索解决方案,有一些产品可以一起设计生产。因为市场非常大,前景肯定很好。

谷晓春:如果用一句话来讲中国制造,我不敢当,也没有这种权威性。我们也设置了美的制造的愿景,我们希望未来在探索过程中,对其他的企业有所启迪,对中国制造有所帮助,我们的愿景就是打造准时交付、低成本高品质的绿色智能工厂。

苏崇德:我主要是搞市场的,我感觉中国的运动控制市场足够大,前景一定会更辉煌。

马立新:我认为趋势就是交流与合作。古人说得好,不管是两个人还是两团体,在讲交流合作的时候,它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同声相映,同气相求。在年终这个时刻,业内人士共聚一堂,我们在同声相映中交流,在同气相求中发展,谢谢大家!

王雪婧:最后感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分享!我们从中看到了行业发展的现状、技术发展走势、自动化行业的优势与不足,相信大家在座各位和我一样,进行深入思考,给我们新一代的自动化人借鉴和启示。



供稿:传动网

本文链接:http://www.cmcia.cn/content.aspx?url=rew&id=2588

成员中心

《伺服与运动控制》

《伺服与运动控制》

创刊于2005年,秉承面向市场、面向科技、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集实用性、信息性、...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是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传动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高端产经...

《直驱与传动》

《直驱与传动》

聚焦直驱产业,整合资源,为直驱企业与用户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