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构性电子:智能汽车的下一个技术革命

2025/10/31 14:41:03 标签:中国传动网

结构性电子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 “功能集成” 与 “结构优化” 的双重目标。传统汽车依赖分布式电子控制单元(ECU),导致系统响应延迟、线束复杂且升级困难,而结构性电子通过 “域融合” 与 “集中计算” 架构重构了整车电子系统。以上汽奥迪 AUDI E5 搭载的 “舱、驾、算、联” 四域合一架构为例,其通过中央计算平台将原本独立的智能座舱、辅助驾驶、动力控制等系统无缝衔接,使多指令协同响应速度提升 40%,真正实现 “一车一脑” 的协同体验。这种集成化设计不仅消除了智能孤岛,更通过硬件复用降低了整车电子系统的重量与成本,为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创造了额外空间。

  算力与场景的深度匹配是结构性电子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当前领先的解决方案普遍采用 “双芯乃至多芯异构” 架构,通过算力的精准分配满足不同场景需求。AUDI E5 采用高通骁龙 8295 与英伟达 Orin-X 芯片的组合,前者以 30TOPS 算力支撑智能座舱的 4K 渲染与多屏联动,后者以 254TOPS 算力保障复杂路况下的辅助驾驶决策,这种分工协作模式确保了全场景的流畅体验。在实际应用中,结构性电子的毫秒级响应能力已展现出巨大价值,其纯电 quattro 四驱系统可在 10 毫秒内完成扭矩调整,有效规避湿滑路面的行车风险,针对中国路况优化的辅助驾驶系统更是将胡同穿行、非机动车避让等场景的响应速度提升 30%。

  市场增长与技术演进正形成双向驱动,推动结构性电子加速普及。据统计,2023 年全球智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已突破 1850 亿美元,预计 2030 年将达到 4200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12.3%。中国市场凭借政策扶持与供应链优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区域,2023 年市场规模占全球近三成。技术层面,3D-MID(三维机电集成器件)与印刷电子技术的成熟为结构性电子提供了关键支撑,激光直接结构化技术可在三维塑料基板上精准蚀刻电路,而导电油墨印刷技术则实现了电子功能在复杂曲面的柔性部署。这些技术突破正在推动电子架构从 “三域融合” 向 “中央超算 + 区域执行” 的更高阶段演进,为 2027 年后车云一体的全场景智能奠定基础。

  尽管前景广阔,结构性电子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车规级芯片与传感器的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在中低端车型的普及;其二,跨域融合带来的功能安全与信息安全风险更为复杂,对 ISO 26262 等合规体系提出更高要求;其三,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不同车企的架构差异可能导致供应链碎片化。但这些挑战并未阻挡产业前进的步伐,特斯拉 HW4.0、蔚来 NT3.0 等架构的持续迭代,以及地平线、黑芝麻等本土芯片企业的崛起,正在逐步破解这些难题。

  随着 “软件定义汽车” 成为行业共识,结构性电子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其重要性将愈发凸显。它不仅是提升智能汽车性能的关键抓手,更是重构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核心支点。未来,随着技术成本的下降与生态体系的完善,结构性电子必将从高端车型向全市场渗透,成为智能汽车的标配。对于车企而言,提前布局结构性电子技术,构建软硬件协同能力,将是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关键所在。


供稿:21ic电子网

本文链接:http://www.cmcia.cn/content.aspx?url=rew&id=7456

成员中心

《伺服与运动控制》

《伺服与运动控制》

创刊于2005年,秉承面向市场、面向科技、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集实用性、信息性、...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是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传动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高端产经...

《直驱与传动》

《直驱与传动》

聚焦直驱产业,整合资源,为直驱企业与用户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