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协同进化:机器人供应链如何走向“共赢”?

2025/3/31 10:35:07 标签:中国传动网

2.jpg


2025年被普遍认为是"海外机器人元年",标志着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量产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变革不仅将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更为中国供应链企业提供了跃升为国际一流供应商的历史性机遇。



222.png







01

机器人供应链的共赢本质



在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机器人产业供应链正逐渐从传统的线性关系演变为复杂的网络化生态系统,其核心特征就是共赢共生。与过去单向流动的供应链不同,现代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之间形成了深度协同的创新网络,每个参与者都能从中获取超出单独运营的价值增量。这种共赢模式不仅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韧性,也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

1、价值共创


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到中游的本体制造商,再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商和应用服务商,每个环节都为最终产品贡献独特价值,并从中获得相应回报。如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之所以能成功量产依赖于三花智控的热管理系统、拓普集团结构件、绿的谐波的减速器等多家中国供应商的协同创新,而这些企业也通过参与特斯拉项目提升了自身技术水平和市场地位。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供应链共赢的典型表现。


2、风险共担


机器人产业具有研发投入大、技术门槛高、市场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单一企业很难承担全部风险。通过供应链协作,各环节企业可以分摊研发成本、共享技术成果、共同开拓市场。2025年ABB、库卡、配天机器人、钱江机器人等14家企业正在积极组建"联盟",通过战略合作增强抗风险能力。这种联盟模式使得中小企业也能参与全球竞争,而龙头企业则可以借助合作伙伴快速扩展业务边界。


3、技术共享


在AI、物联网、5G等前沿技术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掌握所有关键技术。供应链协作使得各企业可以专注于自身核心优势,同时通过技术交流提升整体竞争力。华为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就是典型案例——其通过开放鸿蒙操作系统和AI框架,与雷赛智能、赛力斯等供应链伙伴共同推进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这种技术共享不仅加快了创新速度,也降低了行业整体研发成本。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机器人供应链的共赢还体现在产业生态的协同进化上。随着机器人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向服务、医疗、农业等领域扩展,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需要共同培育市场、制定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推动AI技术的广泛应用,形成从工业生产到家庭服务的完整生态圈。这种生态协同不仅扩大了产业规模,也为各参与者创造了更多元化的价值增长点。


▲了解更多机器人全产业链技术,扫码入群

02

全球机器人供应链发展现状



全球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供应链格局随之发生显著变化,正是机器人技术从研发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量产的重要转折点。这一转变与2014年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轨迹高度相似,预示着机器人产业即将开启一个可能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周期。在这一背景下,全球机器人供应链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技术融合加速和中国角色提升三大特征。


1、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球机器人供应链正在重构。传统上,日本和欧洲企业凭借先发技术优势,长期主导着工业机器人市场。发那科、ABB、库卡等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占据领先地位,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发那科以11.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然而,随着中国供应链的快速崛起和北美科技企业的强势介入,这一格局正在发生变化。特斯拉通过Optimus项目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计划在2025年实现千台级别的量产,并最终将年产能提升至100万台。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吸引全球供应链资源向特斯拉体系聚集,形成新的产业生态。


2、从技术层面看,机器人供应链正经历前所未有的融合与创新。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机器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机械自动化,而是向智能化、柔性化方向演进。
珞石机器人、节卡机器人等企业正在践行"机器人+AI"战略,通过与跨维智能等AI公司合作,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
英伟达凭借在AI芯片领域的领先优势,正在成为机器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计算平台为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环境理解能力。这种技术融合使得机器人供应链比传统制造业更加复杂,也更具创新活力。
3、中国在全球机器人供应链中的地位提升是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中国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从2019年的30%提升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1.6%,预计2025年将达到53.3%。在谐波减速器、伺服系统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以绿的谐波、汇川技术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汇川技术在伺服系统市场的份额已达28.2%,超过西门子、安川等传统强手。同时,中国供应链企业正通过深度绑定国际龙头获取发展动能。


03

供应链向"共赢链"转型的实践路径



机器人产业从传统供应链向现代"共赢链"演进,并非自发过程,而是需要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根据行业最新实践,这种转型至少包含战略联盟构建、技术协同创新、标准共建共享和市场生态培育四个关键路径。通过这些路径,机器人供应链各参与方能够突破零和博弈思维,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共生关系,实现整体产业效能提升和个体企业竞争力增强的双赢局面。


1、战略联盟构建


是供应链共赢最直接的体现。2025年初,面对行业竞争加剧的局面,ABB和库卡等14家企业积极组建的"联盟"形式,不同于传统的供应商-客户关系,而是基于平等互利的伙伴网络。埃夫特在"启智智能底座生态合作伙伴签约仪式"上,与21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合作方涵盖终端客户、整机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了多元互补的生态格局。越疆机器人与泰国SiS Distribution的合作,非夕科技与日本KURABO的联盟,都是中国企业通过国际伙伴关系拓展海外市场的成功案例。


2、技术协同创新


在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单一企业很难掌握所有关键技术。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可以显著提高研发效率,降低试错成本。珞石机器人与跨维智能合作,共同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节卡机器人与均普智能的合作则聚焦于"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技术开发和场景开拓。这种技术协同不仅限于企业间,还包括产学研合作。宇树机器人在2025年央视春晚《秧BOT》节目中的出色表现,就源于其长期在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上的深耕以及与学术界的密切合作。


3、标准共建共享


机器人产业涉及硬件接口、通信协议、数据格式、安全规范等多个维度的标准,统一的标准体系可以降低系统集成难度,扩大市场规模。在实践中,领先企业正通过开放技术平台推动标准统一。华为通过开放鸿蒙操作系统,为机器人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技术框架;英伟达通过Isaac机器人平台,为各类机器人提供通用的AI算法和开发工具。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机构也在积极推进机器人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标准共建不仅减少了行业重复投入,也为中小企业参与创新降低了门槛。


4、市场生态培育


机器人应用场景的拓展需要供应链各环节共同投入,包括用户教育、解决方案打磨、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等。只有供应链上下游共同深入理解终端用户需求,联合开发行业解决方案,才能真正释放机器人技术的商业价值。市场生态的培育还包括人才培养、金融服务、政策支持等配套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教育机构等多方主体协同推进。


"和则两利、分则两伤",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各参与者正积极寻求"抱团取暖"的路径。从单一产品合作到全生命周期协同,从线性供应链到网状价值生态,机器人产业的共赢链模式将不断演进,最终实现"1+1>2"的系统效应。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主动拥抱这一趋势,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价值,将是把握"海外机器人元年"机遇的关键策略。


2025年4月24-26日,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主召集举行“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坐标深圳,打造出一个向全世界展示机器人全品类的硬件选购会。
图片

【机器人产业链 大规模召集

图片


一、活动内容丰富:


-3天主论坛(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与学术前沿论坛、资本论坛、出海论坛);
-3场发布会(《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发布)
-4场标准工作组会议(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
-5场技术社区共建会( 2025 NVIDIA 创业企业展示和GTC 2025 亮点回顾 、全球ROS开发者技术交流大会、国内知名的开源技术社区开源中国OSCHINA、嘉立创技术沙龙、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高校专场);
-10+场新品发布及产品说明会
-20+具身场景供需对接会 (智能制造、智慧康养、智慧园区、商贸服务、水务管网、建筑钢构、煤炭矿山、油田服务、垃圾焚烧等场景...);


二、展商云集


-50+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环节;
-150+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及整机企业实物展示;


三、观众专业


400+人次海外专业买家团;
20000+人次行业专业观众;


31.jpg

32.jpg


供稿: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

本文链接:http://www.cmcia.cn/content.aspx?url=rew&id=6065

成员中心

《伺服与运动控制》

《伺服与运动控制》

创刊于2005年,秉承面向市场、面向科技、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集实用性、信息性、...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是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传动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高端产经...

《直驱与传动》

《直驱与传动》

聚焦直驱产业,整合资源,为直驱企业与用户搭建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