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技术与应用

创新|第一性原理与致良知

2018/5/22 9:36:13 标签:中国传动网

写前面文章《数字孪生与创新-是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吗?》之前,我以前从来没有思考过为什么“建模仿真”这样在我们经常用的开发方法与工具何以在产业的机器与系统研发里用的很少—还与林老师微信里私聊过这个话题,在和林老师的交流中,我才突然想明白了一点“因为我们都是Copy的”,因为建模仿真是一个正向设计过程,为什么我们在过去可以很容易赶上别人是因为我们省略了前期的过程,即,建立模型、分析、仿真、硬件在环测试等前期研发过程,而直接对别人的机械系统进行了测绘,或逆向工程进行了设计,这带来的好处自然是直接的,快速的设计了一个空调、一个机器,或者一辆汽车。
但是,你始终并非知道因何这样设计—那么遇到变化的时候就无法应对,另外,当这个后续的设计过程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是因为根本不知道如何从本源上修正,这使得我们永远不可能超越前面的过程,而且,在机器制造业我们目前抄袭的对象往往是国外落后的机型与系统,原因在于真正的“Know-How”已经以软件、组装过程等方式隐藏起来了,直接的测绘已经无法获得其核心技术了,而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激烈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了焦点--未来,我们必须面对自主研发以及积累自己的工业知识,必须真正的走向创新,而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的创新。
一、为什么缺乏原创性创新?
1.缺乏创新的动力
中国过去的40年实在是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快”是最为重要的,如果不能快速的生产出产品,那么就赚不到钱,因此“抄袭”成为了最快的方式,因为它可以省略前期大量的设计、验证与测试环节,这使得我们省略了大量的研发成本,因为研发实际上是很烧钱的,而这使得我们可以更低的成本干掉很多人家的产业,但这也带来了“大”而不“强”的局面,当然了,因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确环境比较差,各种原因也使得对创新没有动力。
 
2.对创新的认知与方法
没有创新的动力,自然缺乏对创新的认知,对于创新往往认为是“灵光一现”,“点子”,而不知道实际上创新也同样是系统的,从概念到产品、验证的整个过程都是不可以缺少的,因此,创新的本身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严谨的架构思维,而非是领导拍脑袋来决策的。
很多工科出身的人往往缺乏对创新这件事情的系统性认识,所谓“术业有专攻”,“创新”本身也是有其认知与方法论的,包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工具,就像在兰州开会有位老师就讲学生并不应该去学习什么具体的人工智能算法,而是对不同的人工智能解决方法进行适用性、横向比较的认识,在需要的时候明白采用什么样的工具,毕竟,工具是容易学习的,而全局的认知却并非易事。
 
3.人才培养
应试教育是最容易遏制“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本身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是兴趣、好奇心的,并且能够以全局、动态的思维看待事物,动手能力强,而这些与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全不同,非常需要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而教育本身又是一个考核体系下的应试教育,因此,大学本身也无法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土壤。
创新既没有人才,又缺乏让人才发挥的土壤,那么,整体而言,缺乏创新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二、第一性原理
很早以前,大约是在5年前,和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冰老师交流关于创新的话题,他提到了“第一性原理”,即,回到事物的本质、本源去思考问题的方法,举个经常被举到的例子,我们要在木板上打个洞,那么,这是本源的目的,如何实现它,有电钻、水射流切割、激光切割、模具冲压、凿子凿个洞然后砂纸打磨很多种方法,然后考虑要加工1个还是批量、精度需要等约束条件去选择最经济的方法。
 
如果你是抄袭,那么你就没有回到事物的本源—第一性原理即让我们回到设计的本源,Elon Musk即是典型的遵循第一性原理的人,他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倾向于比较,对别人已经做过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都去做,这样发展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发展”。
 
回到本源才能避免盲从
如果要原创性的创新就要回到事物的本源—你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你做事业的初心问题,而回答这个设计的最初原理是什么?就能让我们发现问题,在最初的原理上再次重新认识过程,并对过程中的错误进行纠正,并能从本源出发寻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随着跨界技术的成熟,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了,或者以前解决这个问题的成本很高,例如:采用分布式计算、云计算来为企业提供数据的分析与优化,以前自己建立这样的系统成本很高,现在成本变低了,但是,回到问题的本源,我是为了解决数据优化—以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现在有了新的方法,而不是为了上云而投资了云系统,但是,云系统用于解决什么问题呢?
 
为了智能制造而智能制造,为了上云而上云,都是没有回到生产对于成本效率的追求的本源,智能制造或云计算,人工智能其都是要服务于如何让生产在个性化时代更好的成本效率,进而获得竞争力,而如果不看目的与目标,只是为了做而做,就会走向歧途。
 
三、创新的本源是“致良知”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那些高呼“为人类解决能源问题”“让印刷更为绿色”,这些口号似乎非常的“虚”,或者诚如我的导师曾经问我的“似乎制造业人对于战略管理不是很重视”-我的回答是“是啊!我们制造业的人都是靠本事吃饭的”,理念,战略这些东西似乎根本就没用,你跟我谈什么情怀、节操,我还没解决温饱问题呢!制造业的人不喜欢务虚,本来是件好事,但又容易把“战略”、“创新”也同样理解为“虚”的东西,而这种“虚”又是一种狭隘的理解,即,不切实际,而忽视了战略与创新同样是有方法体系支撑的,也是一个系统的思维问题。
 
总归是这样,你要谈创新,他们就觉得那是别人的事情,国家的、其它人的事情,我才不会干这么傻的事情。
 
最近身体不好,有朋友推荐读些书以转移身体的注意力,推荐了《传习录》、《金刚经》等,我开始看的也是不知所以然,因为我总试图在寻找“有用”的思想,这些让人修为向善,就能让我们更为“智慧”吗?就像般若菠萝蜜—所谓迈向彼岸的智慧,达到证悟,阳明心学说“格物致知,致良知”-总归都是要人向善的,追求本心、存天理,我就不明白,难道我做个好人,一心追寻内心就能有所成就吗?这之间的必然逻辑是什么?
 
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其实,“致良知”—就是第一性原理同样的道理,追求本心、本性,只不过阳明心学是人的本心,而第一性原理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本性、目标的理解,对本源的规律的理解,这才能让我们回到“本源”去进行创新的设计。因为,阳明学、佛学都是要我们抛弃那些障碍我们的邪见、私欲、贪婪、痴迷等阻碍我们客观、公正理解事物发展的本性,以及本心的东西,才能获得智慧。
 
 
这样我们再看那些看上去“虚妄”的口号,并非是虚的,那是一种“初心”,这些年“不忘初心”成了大家所关注的,其实,很多人并非明白“初心”,佛里称为“发心”,你是为了什么创业?为了什么做这个事业?一个人的格局由他从哪里发心开始的,就像佛教里人天乘只是自己得福报,而小乘佛法度己,大乘佛法普度众生,让众人获得智慧。
 
要做大的事业,其心便大,其实,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教育和思想会给他们很大的格局设计,Learn to Chage theWorld, How to Change the world,我经常感慨于他们为什么总是要像美国的大片一样,一副“拯救世界”的架势,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这就是“发心”—你为了什么?格局决定了人的视野,我们只是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当然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公司。
 
 创新-要回到问题的本源,追求第一性,则找到了创新的核心--继而选择合适的方法与工具。
 
改变,总是从内心开始的!

供稿:说东道西

本文链接:http://www.cmcia.cn/content.aspx?url=rew&id=491

成员中心

《伺服与运动控制》

《伺服与运动控制》

创刊于2005年,秉承面向市场、面向科技、面向应用、面向行业,集实用性、信息性、...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

是深圳市机器人协会、中国传动网共同主办的聚焦机器人、智能系统领域的高端产经...

《直驱与传动》

《直驱与传动》

聚焦直驱产业,整合资源,为直驱企业与用户搭建桥梁。